大江时评:善心义举不该被无端质疑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20:03 点击次数:142

万米高空,乘客突发急症,脸色惨白、双手颤抖、呼吸艰难——生死一线之际,武汉大学医学生孙毅杰闻讯而起。观察、询问、测量,给患者吸氧、让患者平卧……几个专业利落的动作稳定了险情。这本是教科书般的见义勇为,可当学校发文表扬后,竟有键盘侠冷冷抛出质疑:“临床知识匮乏,没有执业资格,风险都极高!”
这种无端质疑,像是一盆冰水泼在热血之上,让人气愤。危急关头,谁还顾得上翻包找证书?当生命在急速流逝,难道要濒危的乘客强撑眼皮先查一查施救者的“执业资格”?倘若瘫在座椅上的是你,还会嫌弃伸来的援手只是医学生之手?
说实话,这些质疑者如同被“证照思维”上了枷锁,似乎一切善举都要先被冰冷的资格证“认证”了才算数。他们看不见孙毅杰精准判断“稳定生命体征”的核心要诀,看不见他“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”的清醒边界,只死死盯住一个“无证”标签便自诩“理中客”。这种僵化思维,无异于在燃烧的房屋前拦着提水桶的邻居大喊:“等等!你有消防员证吗?”真是荒谬刺耳,更寒彻人心。
更令人心忧的是,这类冰冷质疑绝非孤例。从在高铁上救人反被索要医师证,到帮他人心肺复苏被污名化为“袭胸”,再到救人视频被恶意揣测为“摆拍”……善行屡屡在放大镜下被扭曲、被中伤。每一句无端的“持证了吗”,都在给见义勇为的热心浇冰水;每一次恶意的“碰瓷”揣测,都在刺痛那双本欲伸出的援手。长此以往,当“扶不扶”“救不救”的犹豫取代了本能的热血,最终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荒漠中的孤独困兽。
所幸法律早已为善心撑腰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:“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,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”。立法精神一目了然,消除后顾之忧,为善行兜底,让互助之风吹遍社会。孙毅杰的处置,完全在常识与能力边界之内,堪称该法条精神的生动实践。
危急时刻,生命脆弱如悬丝,我们无法苛求每一个挺身而出者都手持闪亮证书,但求每一次勇敢援手都能被温暖的目光托举。孙毅杰们“量力而行”的专业与清醒,值得掌声而非冷水,其仁心闪耀的担当,才是青春最珍贵的勋章。
对挺身而出者多些掌声,对恶意质疑者少些纵容,才能让更多人敢在危难时站出来。下一次危情发生,愿我们以信任替代猜忌、以掌声淹没杂音,让善意的火种在每一次无畏伸手间传递燎原,最终照亮每一个需要勇气的黑暗角落。
让掌声响起,让善良者前行无惧,那正是我们为自己预留的生机。
(谢丹玲)
